正定城小北门东侧,城墙角下有一座百年历史名校——正定中学,简称“正中”。三十九年前,我有幸考入这所重点中学,度过了三年紧张而快乐的高中生活。这段时光是终生难忘的,因此,我一直视正定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那时候,正定城的古城风貌依然存在,四周城墙基本完好,周日携同学绕城墙走一圈,需要大半天的时间。
学校正面的校长楼极富岁月的沧桑感,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古朴厚重的书香韵味,书写着这所历史名校的百年记忆。
七十多年前,我的父亲也曾在这所学校就读,毕业后成为一名团干部。他常常讲起当年上学的情景,使我认识到我们的母校还是一所渗透着红色基因的革命学校。
提到历史悠久,还得从上世纪初说起。清光绪二十八年,即公元1902年,直隶省正定府奉清廷兴学谕旨,将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正定府学、恒阳书院合并,改建为官立正定府中学堂,这个官立正定府中学堂便成为了现如今河北正定中学的前身。
清朝末年,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背景下,清政府实行“新政”建立起的官立正定府中学堂,除了坚持以忠君为宗旨、以尊孔读经为主课的教学思想外,还引进了西方多门自然科学和外国语课程,并实行西方的班级授课制,目的在于挽救行将灭亡的清朝统治。抛开清政府的办学目的而言,官立正定府中学堂是正定府辖区最早开展近代教育的,历史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统治被推翻后,在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期间,官立正定府中学堂先后更名为直隶省立正定中学校、直隶省立第七中学校、河北省立第七中学校、河北省立正定中学校。
虽然属于旧社会的旧式学校,但先进思想不断冲击着反动统治的桎梏,正中培养了一大批于国家于民族有用的人才,其中不乏国家栋梁之才。
有以石家庄工人运动领袖革命先烈高克谦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者,有以在“七七事变”中率部打响抗击日本侵略军第一枪的何基沣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英雄,还有以在发展祖国科学技术事业中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香桐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他们是正中的骄傲,更是正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早在直隶省立第七中学校期间,马克思主义在学校广为传播,在全省中等学校中第一个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支部组织,成为正定府辖区即今石家庄市所辖大部分区域共产党组织的发祥地,也成为全国最早的中等学校党支部之一。
正太铁路运动工人领袖高克谦,1923年从保定育德中学转入直隶省立第七中学校读书,迅速成为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被推选为学生会秘书。
1924年12月,经张兆丰、郝久亭介绍,高克谦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了中共直隶省立第七中学支部,高克谦担任支部宣传委员。上海“五卅运动”爆发后,高克谦按照党组织的指示,发动群众成立了“正定各界沪案后援会”,组织2000多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群众集会,声援青岛、上海工人的罢工斗争。会后举行罢课游行,推动正定人民反帝爱国运动向纵深发展。
高克谦超凡的组织能力,深受党组织的信任,被派往石家庄正太铁路总工会工作,担任正太铁路总工会秘书,与彭真、袁子贞一起领导工人运动,被反动军阀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和“极危险分子”,千方百计图谋迫害。
高克谦不为所动,依然坚持斗争。1925年9月,被反动军阀秘密逮捕,并杀害于东里村的乱坟岗上,年仅19岁。
1947年4月12日,正定古城第一次解放。这之后所设正定县(市)曾经隶属冀中、冀晋、冀热辽、察哈尔、北岳区管辖。
河北省立正定中学被晋察冀边区政府接收,起初建立了晋察冀边区正定联合中学,后随着行政区化的变化,又依次改称晋察冀边区第四中学、北岳区正定中学、察哈尔省立正定中学。到1949年8月恢复河北省建制,又复称河北省立正定中学校。
1947年6月1日,解放区人民政府将河北正中、正师合并,组建晋察冀边区正定联合中学。自创建自之日起,晋察冀边区政府即确定该校办抗大式革命干部学校,为解放战争培养急需人才,也为建立新中国储备人才。
晋察冀边区正定联合中学成立后,即将旧学校留下的40多名学生编为第1班,并确定这个班为政治班,培养目标为革命干部。同时,面向工农大众招生。
1948年1月,经过严格笔试、面试,录取新生160多名。学校为加快培养继续干部,先后将各班文化程度高、年龄较大的学生21名编为干部短训班;将年龄大、曾任过农村干部的50多人编为干部预备班,学制一年,以便随时离校参军参干。
根据组织安排,其中三分之二的学生中途离开学校,有的参军直接到了前线,有的随军南下参加新解放区的建设。
从我党第一次解放正定,到同年11月12日攻克石门,正定与石门之间一直处于敌我拉锯战的胶着状态。1948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来到西柏坡,西柏坡成为我党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同时,华北人民政府一度进驻正定市,华北联大、华北大学也在正定办学,华北军政大学、中央外事学校、华北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在附近的获鹿办学,石门周边地区成为国民党军重点袭击目标。在1947、1948年间,这些学校的师生一面学习,一面战斗,以游击形式办学,正定中学曾“三出三进”正定城。
据老父亲讲,他是1948年1月考入的那批学生。这年秋季,蒋傅匪军妄图偷袭石家庄,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学校全体师生迅速向东转移。接到命令后,学校立即作出部署,师生们用木板和泥土把水井掩盖好,用土坯把所有的房屋门窗堵死,挖深坑把教学器材和图书埋藏起来。
一切准备就绪,当晚深夜,师生们打起背包,悄悄地离开学校。天亮时,到达无极县东门、西门、牛辛庄、固汪一带农村,当地老乡已经准备好房屋。安顿好后,马上开始上课,每个班一个场地、一块黑板,学生则每人一个小板凳、一支铅笔、一个小本子。
没有课本,老师自编教材。老师上面认真讲,学生下边仔细听,学习氛围很浓厚。学生们虽大都是十五六的孩子,但在课余时间,都主动为房东挑水、扫院子、喂牲口、干农活,老乡们非常喜欢他们,家里有好吃的,总是把他们叫来一起吃。直到11月9日,师生们才从无极农村返回正定城。
这以后进入相对稳定的办学时期,学校建起了图书馆、实验室、卫生室,教学功能越来越完善。学习内容除了党的方针政策、革命形势、历史、地理等课程外,还增设了物理、化学、代数、几何等自然科学的课程,开始由抗大式干部培训班向正规化中等教育转型。
1950年12月,最后一批干部班学生毕业,老父亲就是这批毕业生的一员。到这个时候,正定中学完成了向正规普通中学的过渡。毕业前,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了正定八大塔、石家庄铁路大厂、大兴棉纺厂、火车站,还参加了正定滹沱河大桥(木桥)的开通典礼。
1950年11月,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通令,将学校名称中的“立”字去掉,定名为“河北省正定中学”,隶属省教育厅管理。根据形势的发展,学校提出了“建设新正中”的奋斗目标。从1950年到1956年,学校开展了五次思想改造运动。通过思想改造,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或经验主义得到解决,一般教师中存在的自由主义、自高自大和不安心工作等缺点得到改正,全校教职员工的政治思想觉悟普遍得到提高,顺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教育过渡到社会主义教育的伟大历史变革。
“文革”前,在16年的办学过程中,正定中学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省普通中学的前列,由一所规模较小的单一初级中学迅速发展成初高中多轨制的完全中学,最为宝贵的是学校拥有了一支全国一流的教师队伍,正定中学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正定中学正值蓬勃发展之时,1966年5月,“文革”爆发。“文革”结束后,正定中学艰难起步,困难重重。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学校多方查询原河北正定一中骨干教师,尽力请他们回来任教,但收效甚微。于是,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在学校任教。
比如说,在全省范围内招调优秀教师,为教师学习进修创造良好条件,帮助教师解决夫妻分居问题,积极落实教师家属“农转非”政策,吸收优秀教师入党,这些措施起到良好效果,教师队伍逐步壮大起来。
我的班主任老师于锁柱是“文革”前的老三届毕业生,学校恢复办学后,来到正中任化学老师,他功底扎实、课讲得好、责任心强、教学成绩突出。但“一头沉”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在当时对于一个家庭来说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家庭生活和子女就业。经过学校多方努力,我的班主任老师于锁柱、物理老师刘来顺、历史老师贾春山等十多位老师家属的“农转非”问题得到解决。
这些老师都是学校的骨干力量,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为正定中学的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正定中学复校后,高考升学率不断攀升。
1982年9月,我考入正中,被分到82(5)班。那时,校园里最高的建筑是校长楼、图书馆和大礼堂,其他教室、宿舍、食堂都是一排排整齐的大瓦房。学校最北边是古城墙和后花园,休息时间,我们常到这里散步。学校东南侧的大礼堂,能容纳上千名学生,1984年“五四”青年节,学校在这里举行歌咏比赛,我们班从24个班中脱颖而出,荣获冠军。
学校实施半军事化管理,早晨跑操后上早自习,上午四节课,下午四节课,晚饭后稍事休息,集体唱歌或讲故事半小时,然后再上两节自习课。那时的条件还很艰苦,冬天没有暖气,靠生炉子取暖,炉子又不好生着。我们住大通铺,寒冬腊月,几个同学常常挤在一起睡。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涨,晚自习后,就是熄灯前的半小时也不放过,都趴在床上看书。
我们的各科老师都很敬业。他们平时住在学校,只有星期天才可以回家,早自习、晚自习都到教室辅导学生。班主任老师于锁柱和蔼可亲。他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的心很细,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比如说,谁的情绪不对了,谁的成绩下滑了,他都会找这些学生谈心,帮助查找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学们非常友爱。谁有困难,大家都去帮助,谁家送来吃的,大家也都一起分享。上高三时,我身体不好,一度休学在家,几位同学利用星期天,骑自行车跑了90多里路,到无极老家来看我,安慰我,这件事使我深受感动,给了我坚持参加高考的力量。
三年的朝夕相处,老师就是家长,同学就是兄弟姐妹,我们的班集体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1985年6月,我们这届学生参加了高考,高考成绩不错,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其中不乏清华生、北大生。
我们的各科老师都很敬业。他们平时住在学校,只有星期天才可以回家,早自习、晚自习都到教室辅导学生。班主任老师于锁柱和蔼可亲。他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的心很细,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比如说,谁的情绪不对了,谁的成绩下滑了,他都会找这些学生谈心,帮助查找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学们非常友爱。谁有困难,大家都去帮助,谁家送来吃的,大家也都一起分享。上高三时,我身体不好,一度休学在家,几位同学利用星期天,骑自行车跑了90多里路,到无极老家来看我,安慰我,这件事使我深受感动,给了我坚持参加高考的力量。
三年的朝夕相处,老师就是家长,同学就是兄弟姐妹,我们的班集体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1985年6月,我们这届学生参加了高考,高考成绩不错,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考入全国重点大学,其中不乏清华生、北大生。
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河北正定中学发展成为拥有全国一流专家型领导班子、一流中层管理队伍、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设备、一流教育教学质量的现代化学校。
学校规模由校本部一个校区发展为拥有本部、东校区两校区,学生总数由1400多名发展到8300多名,成为全省普通中学的领跑者,进入全国重点中学的第一方阵。
2018年国庆节小长假,我陪同80多岁的老父亲去了一趟正定中学,把整个校园转了一遍。
虽然已经看不到当年的历史风貌,但老父亲依然十分兴奋和激动,为母校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自豪。
是啊,母校是永远割舍不下的一段情,那里留下了我们的青春,留下了我们的梦想,留下了我们的欢歌笑语。
无论你走过多少岁月,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你永远是母校的一个学子。我与父亲相差35岁,但我们都是正定中学走出的学生,都有一颗心向母校的拳拳之心。
祝愿我们的母校继续秉承“明德、笃学、强身、报国”的校训,为祖国强盛、民族复兴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作者:82-5班 杨宏伟 现任西柏坡纪念馆纪委书记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2021 河北正定中学 版权所有 冀ICP备060066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