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千年传承 百年名校
当前位置:
首页
/
/
光荣历史
imgboxbg
河北正定中学光荣历史 2021-07-09 09:49:00
“千年传承,百年名校”河北正定中学,有着极其光荣而鲜明独特的历史。  拥有全国唯一近两千年郡府级官学与私学丰厚文化教育传承就学校历史源头来说,河北正定中学是全国唯一拥有近两千年古代郡府级官学、私学双源头中学。公元41年,东汉建立的常山郡学、封龙精舍,到清代分别演变为正定府学、恒阳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该两校合并为官立正定府中学堂,后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便是当今的河北正定中学。在古代,真定(正定)郡府官学、私学是中国北方少数重要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培养了大批国家大师级人才,其中进身相位或职位相当于国相的有14人之多,有着极其丰厚的文化教育积淀,尤其恒阳书院前身封龙书院是中国古代唯一一所以自然科学见长的学校,其数学科学研究成就领先世界300年,在中国和世界科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开正定府地区近代新式教育先河清末正定府辖区包括今石家庄市各区、所辖绝大部分县市,以及保定地区阜平县。清末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极其落后,在各级官府设极少数人就读的官学、私学书院各一所,以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为教材,以科举获取功名为办学目标,到清末官学、私学教育已是日暮途穷。清末实行“新政”,废科举,兴学堂,引进西方自然科学教材,办近代新式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建的官立正定府中学堂,是直隶省(时含北京、天津)早建立的七所新式学堂之一,在石家庄地区开近代新式教育先河。学堂总办江槐序办学有方,在正中校史上首次引来国际友人中岛、三岛两次来校参观访问。  近半个世纪的地区高学府1902年创立的正定府中学堂,是正定府唯一一所中等学校。民国时期,从辛亥革命到正定第一次解放,曾更名为直隶省-河北省省立第七中学校、省立正定中学校,一直是原正定府地区唯一的中等学校,并于1930年升级为初、高中两部的完全中学。1947年4月,正定第一次解放后,回到人民怀抱的正中,先为大行政区晋察冀边区管理的中学,学校领导干部按地(师)级配备,后正定划属北岳区、察哈尔省的建屏专区,学校行政级别不变,正中仍为该专区高学府。1949年9月,随着正定划归河北省石家庄专区,正中才是该专区并列的少数中学之一。在长达近半个世纪里,正中一直是学校所在地区的高学府,在全国普通中学中实属罕见。  百年省立或省重点中学在清代,正中由直隶总督府直接管理。民国建立至1950年11月,在正定办学期间,正中校名规范全称冠以“省立”或“晋察冀边区”字样,即学校规格为省立或大行政区立中学;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南省淅川与兄弟学校联合创办的国立第一中学,则由国民政府教育部直接管理。1950年12月至1968年9月,正中一直是全省少数省管重点中学。“文化大革命”以后,正中先后为石家庄地区行署、石家庄市政府直属的省重点中学。百年正中学校规格之高,在全国普通中学中也是少见的。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高举反封建教育回潮旗帜辛亥革命在南京建立以孙中山为总统的中华民国政府,实行引进西方资本主义教育制度改革,其中包括学校不再以读经讲经为主课。袁世凯窃取民国总统职位后,掀起封建教育回潮逆流,强令学校恢复以读经讲经为主课。时校长李云锦坚持在学校以读经讲经主课,处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正中师生,对这次封建教育回潮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将保守校长李云锦赶下台。  直隶七中树起现代教育、早期建党、国民革命三座丰碑在中国国民党、共产党第一次合作领导国民革命(大革命)时期,直隶省(今河北省)还处在北洋军阀反动统治下,政治黑暗,经济凋敝,全省绝大多数中学倒闭。但直隶省立七中在王国光校长治理下,不仅奇迹般地避免了倒闭厄运,而且在校史上树起三座丰碑。其一,树起在全省率先实行“现代教育”丰碑。王国光带领全校教职工“枵腹从公”,改善办学条件,坚持教育改革,使学校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现代教育”制度。其二,树起直隶七中成为石家庄地区共产党组织发祥地丰碑。顶着军阀反动统治的巨大政治、军事压力,坚持“兼容并包”治校理念,教育青年做时代先锋,马克思主义在校内自由传播,1924年12月,中共直隶省立第七中学支部委员会成立,是为石家庄地区、直隶省公立中等学校第一个早期中共支部,也是中国北方建立早的中共基层组织之一,并且迅速发展为领导石家庄地区中共地方组织的中共正定地方执行委员会,其领导骨干多为直隶七中学生,直隶七中成为石家庄地区共产党组织发祥地,这在中共党史上也是罕见的壮举。其三,树起直隶七中成为石家庄地区革命摇篮丰碑。中共直隶七中支部发展为正定地方特支、正定地执委,是石家庄地区共产党组织和国民革命的领导中枢,在石家庄地区广泛发动民众,建立和发展国共两党组织和革命的群众团体组织,领导了本地区城乡波澜壮阔的工人、农民、学生、教师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运动,在七中学生中涌现出石家庄工运领袖、革命烈士高克谦等杰出人物,直隶七中是石家庄地区革命摇篮。  全国著名中学化学教学大家吴冶民吴冶民又名吴国贤,1923年应聘来直隶七中任教,任化学课教师。翌年升任教务主任,仍坚持满课时讲授化学课,在作好教务工作的同时,一直致力于中学化学课教材和教学方法科学研究,于1931年完成《高中化学》巨著,由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作为高中化学课本。在当时多种自编出版化学教材竞争中,吴冶民创新编著的《高中化学》被国内大多数中学采用,直至国民党退居台湾前,该《高中化学》教材仍供全国高级中学使用。浙江大学教授朱昊飞曾对吴冶民所著《高中化学》评介说,“在坊间现行高中诸化学教科书中,当推上驷,宜其出版以后,博得社会之美誉,能不胫而走也”。吴冶民终其一生献身化学教学和教科研,堪称全国中学化学教科研成就首屈一指的大家,国民党退居台湾后,他仍在台湾一所中学任化学教师,并编著出版了供中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化学课专用教材。吴冶民治学严谨,师德高尚,他自1924在直隶七中任教务主任,到抗日战争胜利后离开他参与创建的国立第一中学教务主任岗位,坚持任中学教务主任长达22年。他虽多次有升迁校长的机会,在国立一中多次兼职代理校长,但他从不计较个人职位高低与名利得失,终生矢志在中学教务主任和化学课教学岗位默默耕耘。正中把一座教学楼命名为“国贤楼”,是对他的褒奖与纪念。  20世纪30年代办学实绩步高峰直隶七中在王国光治理下已是全国名校,其后相继改称的河北省立第七中学校、河北省立正定中学校办学实绩乘势而上,步上高峰,享誉全国。从1929年到1936年,高中升学率多次在全省夺冠,考生多升入京津名牌大学,当时与北京大学几乎齐名的北洋大学,在全校学生中,来自正中的毕业生占五分之一。正中初中部毕业生,也都连年升入包括京津在内的名牌中学,1935年,正中初、高中升学成绩双双居全省第一。升学成绩连年全省领先,声誉远播省内外,吸引大批外地学子竟相投考正中。例如,1933年考生籍贯除原正定府14县者外,还远及北京、天津、豫北、鲁西北,计有44个县;远在辽宁、山西、福建、上海等省市的考生也前来正中报考,原定招收高一新生50名,报考者达647人。第二年,高中部仍招收新生50名,来自省内外的考生增至822人。  师生在白色恐怖下英勇投身工农民主革命斗争1928年6月,国民党军“二次北伐”统一中国,开始在北方血腥镇压共产党和工农民主革命,尤其在河北省加紧实行白色恐怖。素有革命传统的正中师生,继续坚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工农民主革命斗争。正中共产党组织屡遭破坏,又一次次顽强秘密恢复,领导革命师生英勇参加本地区工农民主革命。国民党当局大肆宣扬“只有三民主义才能救中国”谬论,他们旗帜鲜明地广泛宣传“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国民党当局实行白色恐怖,他们勇敢地到正定城内闹市区举行“飞行集会”,宣传共产党主张,抨击国民党黑暗统治。以正中革命师生为骨干,发动和带领正定各界群众,组织起上万农民进城游行示威,打击贪官劣绅,冲击正定县政府,声势震动华北。1935年1月,正中共产党组织参加了著名的冀中五县农民革命暴动。正中革命师生大无畏革命精神永彪青史。  勇做石家庄地区抗日救亡先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不断扩大侵华战争,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镇压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民主革命力量,祖国危亡日甚一日。国难当头,正中师生一致奋起,冲破重重阻力,勇做石家庄地区抗日救亡先锋。九一八事变当月,处在地下的中共河北七中支部发动和组织师生赴石家庄地区及保定地区阜平等10多县,进行历时1个多月的抗日救亡大宣传,在广大城乡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在此后至正定沦陷的近6年期间,正中师生在石家庄地区城乡不断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其主要活动有,师生大力捐款捐物,支援中国军队长城、绥远抗战;组建“国难新剧团”,多次在正定、无极、石家庄市等地城乡公演,宣传抗日救亡,募集慰劳抗日将士善款;多次自行组织宣传队,走上街头,深入农村,奔赴外县,多种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大宣传;在校内,经常开展各种抗日爱国活动,师生一致表示:誓死不当亡国奴,时刻准备到抗日前线杀敌卫国!  同学浴血参加正定保卫战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沿平汉线疯狂南犯,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军第一四一师在正定一线紧急布防,正中留校学生组成战地服务团,宣传和组织群众支援中国军队对日作战,慰劳抗日将士,参加构筑工事。日军进犯正定,中国军队奋起打响正定保卫战。身为正中校友的一四一师师长宋肯堂,冒死指挥作战,正中师生奋勇参战,抢修工事,运送弹药,救护伤员。战事惨烈,敌强我弱,10月8日,正定沦陷。正中师生浴血参加正定保卫战,学生多人壮烈殉国。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正中在校园尊闻文化广场隆重举行《抗日战争暨正定保卫战殉国同学纪念碑》揭碑仪式,以记其事,以继其志。  与兄弟学校联合创建国立第一中学七七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河北省面临沦陷,不愿做亡国奴的正中部分师生毅然背井离乡,千里流亡河南省淅川,与兄弟学校联合办学,使学生学业有继,让正中弦歌不辍,谱写了抗日爱国克艰笃学报国教育新篇章。国立一中所在淅川为贫穷落后的深山区,1945年春以前又地处抗战前线。在这里办学,师生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原始人、半原始人”的艰苦生活,但大家抗日爱国情怀持续高涨,为雪国耻报家仇克艰笃学,德智体美劳“五育锤成”,学校被誉为“宛西小延安”。国立一中培养的学生,为投身革命,奔赴延安人数之多为抗战后方中等学校所少见;为深造报国,升学率之高为各地流亡学子所仰慕。于是,学校创建之初本来由清一色河北省籍流亡学生所组成,后来却吸引了全国沦陷区十几个省市的学子前来就读。1945年春,日寇大举进犯豫西南,国立一中师生千里跋涉,两次翻越秦岭,行程一千公里,西迁陕南城固,继续艰苦办学,创千人学校徒步迁移奇迹。  从教育复员看正中在全国知名度之高1946年民国政府实行教育复员,抗日战争时期在后方收容沦陷区流亡学生所办国立中等学校一律撤销,学生复员回原籍就近入学。这次教育复员恢复的河北省立正定中学,共收容初、高中学生575名。从已发现的史料看,他(她)们除来自国立一中外,还有原国立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九、第十一中学,以及国立天水五中、汉民中学、荣昌师范、江津师范等学校。这些学校分布在抗战大后方四川、陕西、甘肃、广西、湖南、安徽等省,在当时中国交通极为落后、国民党统治区与解放区交错分割而多地交通断绝的情况下,复员学生不远千里奔赴正中,足见正中在全国声誉之高,学校凝聚力之强。  新正中在战火中重生1947年4月12日,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解放正定,而隔河相望的石门市(今石家庄市)还国民党军重兵盘踞下,正中部分进步师生冒着烟硝未散的战火,毅然摆脱国民党的统治,接受解放区人民政府接管,投身人民革命队伍,迎接人民新正中的诞生。晋察冀边区正定联合中学成立后,正定与石门之间的拉锯战一直在打,驻石门国民党军曾两次反扑占据正定城,北平(今北京)傅作义部“华北剿总”曾出动十万重兵企图消灭西柏坡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首脑机关,战云密布中的正中师生曾组成“常山支队”,以解放军为榜样,“三进三出”正定城,到解放区农村坚持游动办学,在正中校史上写下光荣的一页。  为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做出重大贡献1947年6月,人民新正中诞生之时,正是国民党统治集团悍然发动全面内战前夕,共产党领
上一页
1

推荐热点

推荐图文

正定中学
正定中学

数字校园

DIGITAL CAMPUS

正定中学
正定中学微信服务号

正定中学微信服务号

正定中学微信订阅号

正定中学微信订阅号

正定中学抖音号

正定中学抖音号

正定中学B站号

正定中学B站号

正定中学头条号

正定中学头条号

©2021 河北正定中学 版权所有 |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府西街80号 | 意见反馈:hbzdzx@163.com | 邮编:050000 | 冀ICP备06006650号 |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石家庄